第458 特色君主立宪-《重走未来路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监学每年录取人数有限,以刚刚过去的1652年为例,五所监学面向鲁藩诸府诸县总共才录取1859名举生。第六世魏东生离去之后,魏和学院也向监学模式积极靠拢,包含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,1652年也仅仅录取403名新生。

    鲁藩辖有现实世界的山东行省和河南行省,两省常住人口规模排名华国第二、第三,大家可以间接想象鲁藩的人口规模。如此多的府县,如此多的人口,五所监学每年才录取1859名举生,举监考试自然千难万难。每次监考结束,落榜学子都不计其数。

    鲁藩内阁最新规定,监学新生年龄限制在28周岁之内。每年监考结束,都有超过27周岁的举生嚎嚎大哭,绝望放弃监学逆袭的白日梦;更多低于27周岁的举子则抹着眼泪选择复读,渴望明年发生奇迹。

    第七世魏东生的居宅所在小区,横向对比青岛府诸城区,社会地位中等偏上,居民以监学毕业生、魏和学院毕业生、知名企业职员、微小企业业主、普通吏员等为主。或许因为教育程度相对较高,今年颇有几名举子幸运考上监学。

    当然,考上是运气,名落孙山才是主流。

    闯过监考者,举家欢庆,父母沿街发糖庆贺;落榜者则百态横生,各家有各家的哀愁。

    第七世背景设定里,魏东生有十余名同年龄段朋友,皆是落榜举生。这日约到一起闲聊,包含两名同校同学在内的八名朋友,因为家境较好,都表示父母想让他们继续复读,一年不成二年,二年不成三年,实在没办法了再辍学;五名朋友表示家境不乐观,更觉得自己不是读书的料,准备就此踏步社会;最后两名朋友,决定脚踏实地放弃监学考试,改读合树技术学院。

    合树技术学院原名魏和技术学院,也是由魏东生所创。第六世魏东生离世之后,魏和学院管理层倾向精英化教学,嫌弃魏和技术学院拉低魏和学院的品牌影响力,于是拆分其与魏和学院的联系,取材“十年树木,百年树人”典故,更名为合树技术学院。

    合树技术学院延续了定向委培制度,即学校与企业深度合作,企业需要怎样的人才,学校就定向培养此类人才。如此,学生得到就业保障,学校得到学生学费,企业得到合格员工,都能各取所需。因为教育成本较高,合树技术学院没有开办美容美发厨师等基层专业,而是向知名企业提供精准服务,专业课都是金融管理、对外贸易、小语种、钢铁冶炼、机械制造等当前主流热门,比魏和学院更像现实世界的大学。

    监学功名能够做官,合树技术学院毕业则只分配工作岗位。

    封建秩序下,万般皆下品,惟有做官高。不能做官,不能逆袭,价值就弱了很多。因此,合树技术学院报考人数少了很多,固然有一定入学门槛,却远远逊色魏和学院。魏东生这些同年龄段朋友,五名辍学者是连合树技术学院都无法考上的学渣,无须再言;两名准备去读合树技术学院的举子,成绩低于魏和学院却高于合树技术学院,只要想去读书就能去。其实,八名执意复读的举子,也有人满足合树技术学院入学标准,但是他们不到万不得已地步,怎肯放弃监学梦想去读合树技术学院?

    一名名曰庞永力少年热情邀请魏东生:“魏东生你的监考分数和我差不多,要不也去合树吧?”

    魏东生模糊态度回答:“我再考虑考虑。”

    庞永力笑说:“你爸在合盛工作,我爸也在合盛工作,我们去合树读书也算子承父业。”

    合盛商会其实也是第六世魏东生置办的产业。第六世历练期间,魏东生不断调整魏和商会子公司的核心业务,最终形成四大业务板块:以魏和学院、魏和技术学院(合树技术学院)为代表的教育板块,继承了魏和商团主名;魏和证券则渐渐演变成交易所,后来为了方便,更名为青岛证券交易所;魏五家商会深耕国际贸易板块,借助吴藩崛起历史大势,慢慢做大;合盛商会则是实业板块,旗下有纺织,有造船,有冶铁,有采煤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