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96章 御驾入蜀-《三国:我不是曹睿》


    第(1/3)页

    能出现在此处的臣子并无痴傻之辈。这已经不是政治暗示了,而是政治明示。

    卫臻、徐庶并非不懂这个道理,他们建议以陆逊为帅,多少还是存了陛下不入蜀中的想法。

    昔日曹操率大军征伐汉中的时候,入南郑后,称汉中之地为‘天狱’,褒斜道为‘石穴’,为有进难出之意。

    汉中若是天狱,蜀中只会是一个更大的天狱。

    战前的打算之中,曹睿本人也是不准备进入蜀中的、只是准备在入蜀关隘上遥控局势。在这个交通不便的年代,曹睿身为天子,易入难出的地界还是不要亲至为妙。

    原本的政治默契,被王雄‘愣头青’般的话语给捅破,加上皇帝又令邺王随卫臻返回长安……这种态度都摆出来了,他二人还能说什么?

    只可从命,不可违背。

    在如今的大魏,皇帝威望已经达到了极点,并无大臣可以制衡。若是曹睿执意要这般来办,卫臻都不敢进言太多。

    卫臻躬身一礼:“陛下若要令臣带邺王回长安,陛下是不是该与邺王些许官职?”

    “不允。”曹睿微微摇头:“既是朕的长子,哪里还需要其他的身份来佐之?只是些许准备罢了,不需太多在意,朕攻克成都便会回军,不会在蜀地停留太久。”

    “臣明白了。”卫臻躬身一语,再不言语。

    卫臻此时的心中也感叹了起来,曹氏英杰俊才何其多也!

    武帝曹操文韬武略,克定祸乱,几乎平定河山。文帝曹丕少年大志,文彩斐然,英姿擅武,又壮志雄略。如今的陛下又仿佛才能天授,继位后数年之间一扫颓势,十年破吴,眼下又将灭蜀。

    除此之外,曹氏于文武两道都反复涌现人才,此处不用赘言。

    第四代的曹启,以皇帝长子、邺王的身份随军,数月之间随在陛下左右,勤练弓马,识得战阵,而且表现出了远超十三四岁少年的分析和决断能力。

    以皇帝对邺王曹启的偏爱和重视,若无那些小概率的事情发生,卫臻几乎可以笃定,曹启就是大魏下一位君王了。

    卫臻曾经听皇帝说过,长乐王、博平王、寿张王等人与邺王相比弗如远甚。这样的悬念就更加小了。

    曹睿点了点头,又朝王雄看去:“王卿方才所言,朕已经纳了。朕既然亲至,再调陆逊来军前参赞军务,就无不妥之处,是也不是?”
    第(1/3)页